鼻炎原属于中医"鼻鼽"、"鼻渊"、"脑漏"琶畴。祖国医学认为,其发病多由肺卫不固,或有伏热,外感风邪肺气不宜而致,故有人称之为壅疾。治当以宣通为旨。
鼻炎的发生,外因感受风寒、风热之邪,内因脏腑功能失调,主要与肺、胃、肝、胆、脾等脏腑邪实或虚损有关。
1.六淫外袭:主要有风热和风寒化热之分。风热犯肺,蕴热内蒸,热壅清道,则津液化浊,发为鼻渊。或因触冒风寒,甚则久郁化热所致。亦有外寒内热相合而成者。
2.胆府郁热:胆为中精之府,内寄相火,其性刚烈,其病理变化多为火热上亢。若平素嗜酒厚味,湿热蕴积,或因情志不遂,恚怒失节,胆失疏泄,气郁化火;或因肺热塞盛,内传肝胆,均可使胆火循经上犯鼻窦而为病。
3.脾经湿热:平素嗜食肥甘厚味,湿热内生,郁困脾胃,复受外邪侵袭,湿热之邪内犯脾胃,脾胃为湿热所困,运化失健,清气不升,浊阴不降,湿热邪毒循经上蒸,停聚窦内,蒸灼鼻窦肌膜而为病,4.正气亏虚:多缘久病体虚,房室劳倦,肺、脾、肾脏气不足,津液不得宣化,壅于空窍所致。
诚如龚廷贤所说“此皆脏腑不调,邪气郁于鼻,而清道壅塞矣。”一般而论,本病多始于风邪外袭,肺经蓄热,或与胆热、脾湿相合,风湿热邪壅于鼻道,蒸灼津液,浊涕下流,形成鼻渊。此时证属实热。如果调治失宜,或因正气不足,病情迁延日久,则可由实转虚,形成虚实夹杂证,甚至表现为虚寒证,常因感受各种刺激,导致病情加重。此时一面由邪气薰蒸,一面因气不摄津而致浊涕不止。
斑鳌冷灸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体会冷灸亦称发疱灸,是利用药物的发赤、发疱性能,将药物外贴于人体一定部位,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。采用斑鳌冷灸治疗慢性鼻炎120例,获效良好。
临床资料:本组120例,其中男45例,女75例。病程最短2年,最长9年。
治疗方法:药物组成:斑鳌一味(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均可)、生用、去足翅,研细末,瓶贮备用。
外贴部位:印堂穴。使用方法:斑蝥粉适量,以水醋或蜂蜜调为糊状(不宜太间传敌人免流溢他处)。
印堂穴擦洗干净,患者取仰坐位或仰卧位。胶布一小块,中间剪一﹣黄豆粒大小的孔,先贴于印堂穴处,然后将药物直接涂于小孔之内,外以胶布贴盖,24h后去掉,1次不愈者,1周后重复使用。
注意事项:斑蝥为剧毒药品,有强烈的发赤、发疱作用,外贴面积不宜过大,尤其注意不要让药物误人眼内或口中,以免发生意外。
发疱后的处理:斑蝥冷灸一般均会引起皮肤局部不同程度的发红起疱,水疱局限于表皮,不浸人深层,除短期琶紫沉着外,不遗留瘢痕,而且停药后色素沉着也会逐渐自行消失。水疱较小者用75%的酒精棉球轻压片刻,促使其尽快吸收,较大者以消毒针头或毫针穿破,放出疱液,涂以2%龙胆紫或红霉素眼药膏,外用消毒纱布覆盖,以防感染。
疗效标准:痊愈:鼻塞流涕,头痛脑胀,嗅觉不灵等自觉症状消失,临床检查无异常发现,1年内未复发者。显效:自觉症状明显减轻,临床检查较前好转,或愈后1年内又有复发者。无效:经3次以上治疗,自觉症状无改善,临床检床检查较前好转,或愈后1年内又有复发者。
无效:经3次以上治疗,自觉症状无改善,临床检查亦无进步者。治疗效果:慢性鼻炎120例,痊愈110例,显效8例,无效2例,有效率98.3%。冷灸次数最少者2次,最多者7次,平均4次。
讨论与体会:斑蝥原载《神农本草经》,亦称斑猫、龙尾,为芜菁科昆虫南方大斑鳌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全虫,主要产地为河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辽宁等省。本品辛寒有毒,功可攻毒逐瘀。据药理研究,主要含斑蝥素等,对皮肤、黏膜有明显的发赤、发疱作用。
斑蝥辛散宣通,有较强的冷灸作用,这也许是本法奏效关键之所在。
印堂为经外奇穴,位于两眉中间鼻根上方,系治疗鼻病头痛的要穴。
冷灸印堂穴,意在促使其气血流畅,肺气宣通邪热得散。据临床观察,大小两种斑蝥药物效果无明显差异。发疱的大小,一方面与患者对本品的敏感程度有关务一方面,病情越重,发疱越大,反之则小。
在疗效上,发疱作用明显,疗效较优。实践表明,本法具有双向的治疗作用,不仅适用于中医辨证中的热证,亦同样适用于寒证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